分享到:
常见问题

磁盘性能指标——IOPS与吞吐量

发布时间:2020/8/26 12:24:58     阅读:20563 次

一、概念介绍

磁盘性能指标–IOPS

 IOPS (Input/Output Per Second)即每秒的输入输出量(或读写次数),是衡量磁盘性能的主要指标之一。IOPS是指单位时间内系统能处理的I/O请求数量,一般以每秒处理的I/O请求数量为单位,I/O请求通常为读或写数据操作请求。

随机读写频繁的应用,如小文件存储(图片)、OLTP数据库、邮件服务器,关注随机读写性能,IOPS是关键衡量指标。

顺序读写频繁的应用,传输大量连续数据,如电视台的视频编辑,视频点播VOD(Video On Demand),关注连续读写性能。数据吞吐量是关键衡量指标。

IOPS和数据吞吐量适用于不同的场合

读取10000个1KB文件,用时10秒 Throught(吞吐量)=1MB/s ,IOPS=1000 追求IOPS

读取1个10MB文件,用时0.2秒 Throught(吞吐量)=50MB/s, IOPS=5 追求吞吐量

磁盘服务时间

磁盘是机械装置,如FC, SAS, SATA磁盘,转速通常5400/7200/10K/15K rpm不等。影响磁盘的关键因素是磁盘服务时间,即磁盘完成一个I/O请求所花费的时间,它由寻道时间、旋转延迟和数据传输时间三部分构成。寻道时间 Tseek是指将读写磁头移动至正确的磁道上所需要的时间。寻道时间越短,I/O操作越快,目前磁盘的平均寻道时间一般在3-15ms。

旋转延迟 Trotation是指盘片旋转将请求数据所在扇区移至读写磁头下方所需要的时间。旋转延迟取决于磁盘转速,通常使用磁盘旋转一周所需时间的1/2表示。比如,7200 rpm的磁盘平均旋转延迟大约为60*1000/7200/2 = 4.17ms,而转速为15000 rpm的磁盘其平均旋转延迟为2ms。

数据传输时间 Ttransfer是指完成传输所请求的数据所需要的时间,它取决于数据传输率,其值等于数据大小除以数据传输率。目前SATA 理论值可达到300MB/s的接口数据传输率,数据传输时间通常远小于前两部分消耗时间。简单计算时可忽略。

常见磁盘平均物理寻道时间为:

 7200转/分的STAT硬盘平均物理寻道时间是9ms

 10000转/分的STAT硬盘平均物理寻道时间是6ms

15000转/分的SAS硬盘平均物理寻道时间是4ms

常见硬盘的旋转延迟时间为:

 7200 rpm的磁盘平均旋转延迟大约为60*1000/7200/2 = 4.17ms

10000 rpm的磁盘平均旋转延迟大约为60*1000/10000/2 = 3ms

15000 rpm的磁盘其平均旋转延迟约为60*1000/15000/2 = 2ms

最大IOPS的理论计算方法:

 IOPS = 1000 ms/ (寻道时间 + 旋转延迟)。可以忽略数据传输时间。

7200 rpm的磁盘IOPS = 1000 / (9 + 4.17) = 76 IOPS

10000 rpm的磁盘IOPS = 1000 / (6+ 3) = 111 IOPS

15000 rpm的磁盘IOPS = 1000 / (4 + 2) = 166 IOPS

影响测试的因素

测量中,IOPS数值会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,包括I/O负载特征(读写比例,顺序和随机,工作线程数,队列深度,数据记录大小)、系统配置、操作系统、磁盘驱动等等。因此对比测量磁盘IOPS时,必须在同样的测试基准下进行,即便如此也会产生一定的随机不确定性。

队列深度说明

NCQ、SCSI TCQ、PATA TCQ和SATA TCQ技术解析

是一种命令排序技术,一把喂给设备更多的IO请求,让电梯算法和设备有机会来安排合并以及内部并行处理,提高总体效率。

SCSI TCQ的队列深度支持256级

ATA TCQ的队列深度支持32级 (需要8M以上的缓存)

NCQ最高可以支持命令深度级数为32级,NCQ可以最多对32个命令指令进行排序。

大多数的软件都是属于同步I/O软件,也就是说程序的一次I/O要等到上次I/O操作的完成后才进行,这样在硬盘中同时可能仅只有一个命令,也是无法发挥这个技术的优势,这时队列深度为1。

 随着Intel的超线程技术的普及和应用环境的多任务化,以及异步I/O软件的大量涌现。这项技术可以被应用到了,实际队列深度的增加代表着性能的提高。

在测试时,队列深度为1是主要指标,大多数时候都参考1就可以。实际运行时队列深度也一般不会超过4.

IOPS可细分为如下几个指标:

数据量为n字节,队列深度为k时,随机读取的IOPS

数据量为n字节,队列深度为k时,随机写入的IOPS

二、举例测试

某公有云开放以来,一些用户反应用dd命令测试出来的1TB云硬盘的吞吐率(MBPS)只有128MB/s,而不是我们SLA保证的170MB /s ,这是为什么?下面我会简单介绍如何测试硬盘,RAID,SAN,SSD,云硬盘等,然后再来回答上面的问题。

测试前提

测试对象:要区分硬盘、SSD、RAID、SAN、云硬盘等,因为它们有不同的特点

测试指标:IOPS和MBPS(吞吐率)

测试工具:Linux下常用Fio、dd工具, Windows下常用IOMeter

测试参数: IO大小,寻址空间,队列深度,读写模式,随机/顺序模式

测试方法:也就是测试步骤。

测试是为了对比,所以需要定性和定量。在宣布自己的测试结果时,需要说明这次测试的工具、参数、方法,以便于比较。

测试工具 fio:

顺序读

测试命令

fio -name iops -rw=read -bs=4k -runtime=60 -iodepth 32 -filename /dev/sda6 -ioengine libaio -direct=1

 SATA

 Jobs: 1 (f=1): [R] [16.4% done] [124.1M/0K /s] [31.3K/0 iops] [eta 00m:51s]

 SAS

 Jobs: 1 (f=1): [R] [16.4% done] [190M/0K /s] [41.3K/0 iops] [eta 00m:51s]

 SSD

 Jobs: 1 (f=1): [R] [100.0% done] [404M/0K /s] [103K /0 iops] [eta 00m:00s]

 可以看到 在对4KB数据包进行连续读的情况下:

 SSD其速度可以达到404MB/S,IOPS达到103K/S

 SAS其速度可以达到190MB/S,IOPS达到41K/S

 SATA其速度可以达到124MB/S,IOPS达到31K/S

 顺序读,SAS总体表现是SATA硬盘的1.3倍,SSD总体表现是sata硬盘的4倍。

随机读

测试命令 

fio -name iops -rw=randread -bs=4k -runtime=60 -iodepth 32 -filename /dev/sda6 -ioengine libaio -direct=1

 SATA

 Jobs: 1 (f=1): [r] [41.0% done] [466K/0K /s] [114 /0 iops] [eta 00m:36s]

 SAS

 Jobs: 1 (f=1): [r] [41.0% done] [1784K/0K /s] [456 /0 iops] [eta 00m:36s]

 SSD

 Jobs: 1 (f=1): [R] [100.0% done] [505M/0K /s] [129K /0 iops] [eta 00m:00s]

 随机读,SAS总体表现是SATA硬盘的4倍,SSD总体表现是sata硬盘的一千多倍。 

 顺序写

 测试命令

fio -name iops -rw=write -bs=4k -runtime=60 -iodepth 32 -filename /dev/sda6 -ioengine libaio -direct=1

  SATA

 Jobs: 1 (f=1): [W] [21.3% done] [0K/124.9M /s] [0 /31.3K iops] [eta 00m:48s]

 SAS

 Jobs: 1 (f=1): [W] [21.3% done] [0K/190M /s] [0 /36.3K iops] [eta 00m:48s]

 SSD

 Jobs: 1 (f=1): [W] [100.0% done] [0K/592M /s] [0 /152K iops] [eta 00m:00s]

 同样的4KB数据包顺序写的情况下,SSD卡的成绩为592MB/S,IOPS为152K。而本地硬盘仅为118MB/S,IOPS仅为30290。 

 随机写

 测试命令

fio -name iops -rw=randwrite -bs=4k -runtime=60 -iodepth 32 -filename /dev/sda6 -ioengine libaio -direct=1

  SATA

 Jobs: 1 (f=1): [w] [100.0% done] [0K/548K /s] [0 /134 iops] [eta 00m:00s]

 SAS

 Jobs: 1 (f=1): [w] [100.0% done] [0K/2000K /s] [0 /512 iops] [eta 00m:00s]

 SSD

 Jobs: 1 (f=1): [W] [100.0% done] [0K/549M /s] [0 /140K iops] [eta 00m:00s]

  在接下来的4KB数据包随机写操作中,SSD卡再次展示了其高超的IO性能,高达549MB/S的随机写速率,IOPS高达140K。相比之下,本地硬盘的随机读写仅为548KB/S,IOPS为134.

存储系统模型

为了更好的测试,我们需要先了解存储系统,块存储系统本质是一个排队模型,我们可以拿银行作为比喻。还记得你去银行办事时的流程吗?

 去前台取单号

 等待排在你之前的人办完业务

 轮到你去某个柜台

 柜台职员帮你办完手续1

 柜台职员帮你办完手续2

 柜台职员帮你办完手续3

 办完业务,从柜台离开

如何评估银行的效率呢:

 服务时间 = 手续1 + 手续2 + 手续3

 响应时间 = 服务时间 + 等待时间

 性能 = 单位时间内处理业务数量

那银行如何提高效率呢:

 增加柜台数

 降低服务时间

因此,排队系统或存储系统的优化方法是:

 增加并行度

 降低服务时间

 硬盘测试

 硬盘原理

我们应该如何测试SATA/SAS硬盘呢?

 每个硬盘都有一个磁头(相当于银行的柜台),硬盘的工作方式是:

 收到IO请求,得到地址和数据大小

 移动磁头(寻址)

 找到相应的磁道(寻址)

 读取数据

 传输数据

则磁盘的随机IO服务时间:

 服务时间 = 寻道时间 + 旋转时间 + 传输时间

对于10000转速的SATA硬盘来说,一般寻道时间是7 ms,旋转时间是3 ms, 64KB的传输时间是 0.8 ms, 则SATA硬盘每秒可以进行随机IO操作是 1000/(7 + 3 + 0.8) = 93,所以我们估算SATA硬盘64KB随机写的IOPS是93。一般的硬盘厂商都会标明顺序读写的MBPS。

我们在列出IOPS时,需要说明IO大小,寻址空间,读写模式,顺序/随机,队列深度。我们一般常用的IO大小是4KB,这是因为文件系统常用的块大小是4KB。

使用dd测试硬盘

虽然硬盘的性能是可以估算出来的,但是怎么才能让应用获得这些性能呢?对于测试工具来说,就是如何得到IOPS和MBPS峰值。我们先用dd测试一下SATA硬盘的MBPS(吞吐量)。

 #记录了300000+0 的读入 记录了300000+0 的写出 1228800000字节(1.2 GB)已复制,17.958 秒,68.4 MB/秒

 dd if=/dev/zero of=/dev/sdd bs=4k count=300000 oflag=direct

 #查看硬盘写入状态

 iostat -x sdd 5 10

 Device: rrqm/s wrqm/s r/s w/s rsec/s wsec/s avgrq-sz avgqu-sz await svctm %util

 sdd 0.00   0.00  0.00 16794.80 0.00 134358.40 8.00 0.79 0.05 0.05 78.82…

 解答:

 为什么这块硬盘用dd测试的MBPS只有68MB/s? 这是因为iostat查看磁盘的利用率是78%,没有到达95%以上,还有部分时间是空闲的。当dd在前一个IO响应之后,在准备发起下一个IO时,SATA硬盘是空闲的。那么如何才能提高利用率,让磁盘不空闲呢?只有一个办法,那就是增加硬盘的队列深度。相对于CPU来说,硬盘属于慢速设备,所有操作系统会有给每个硬盘分配一个专门的队列用于缓冲IO请求。

 队列深度

 什么是磁盘的队列深度?

 在某个时刻,有N个inflight的IO请求,包括在队列中的IO请求、磁盘正在处理的IO请求,N就是队列深度。

 加大硬盘队列深度就是让硬盘不断工作,减少硬盘的空闲时间。

 加大队列深度 -> 提高利用率 -> 获得IOPS和MBPS峰值 -> 注意响应时间在可接受的范围内

 增加队列深度的办法有很多

 使用异步IO,同时发起多个IO请求,相当于队列中有多个IO请求

 多线程发起同步IO请求,相当于队列中有多个IO请求

 增大应用IO大小,到达底层之后,会变成多个IO请求,相当于队列中有多个IO请求 队列深度增加了。

 队列深度增加了,IO在队列的等待时间也会增加,导致IO响应时间变大,这需要权衡。让我们通过增加IO大小来增加dd的队列深度,看有没有效果:

 #记录了1000+0 的读入 记录了1000+0 的写出 2097152000字节(2.1 GB)已复制,10.6663 秒,197 MB/秒

 dd if=/dev/zero of=/dev/sdd bs=2M count=1000 oflag=direct

  #查看硬盘写入状态

 iostat -x sdd 5 10

  Device: rrqm/s wrqm/s r/s w/s rsec/s wsec/s avgrq-sz avgqu-sz await svctm %util

 sdd 0.00 0.00 0.00 380.60 0.00 389734.40 1024.00 2.39 6.28 2.56 97.42

  可以看到2MB的IO到达底层之后,会变成多个512KB的IO,平均队列长度为2.39,这个硬盘的利用率是97%,MBPS达到了197MB/s。(为什么会变成512KB的IO,你可以去使用Google去查一下内核参数 max_sectors_kb的意义和使用方法 )

 也就是说增加队列深度,是可以测试出硬盘的峰值的。 

 使用fio测试硬盘

 现在,我们来测试下SATA硬盘的4KB随机写的IOPS。因为我的环境是Linux,所以我使用FIO来测试。

 fio -ioengine=libaio -bs=4k -direct=1 -thread -rw=randwrite -size=1000G -filename=/dev/vdb -name="EBS 4K randwrite test" -iodepth=64 -runtime=60

  简单介绍fio的参数

 ioengine: 负载引擎,我们一般使用libaio,发起异步IO请求。

 bs: IO大小

 direct: 直写,绕过操作系统Cache。因为我们测试的是硬盘,而不是操作系统的Cache,所以设置为1。

 rw: 读写模式,有顺序写write、顺序读read、随机写randwrite、随机读randread等。

 size: 寻址空间,IO会落在 [0, size)这个区间的硬盘空间上。这是一个可以影响IOPS的参数。一般设置为硬盘的大小。

 filename: 测试对象

 iodepth: 队列深度,只有使用libaio时才有意义。这是一个可以影响IOPS的参数。

 runtime: 测试时长

 我们做两次测试,分别 iodepth = 1和iodepth = 4的情况。iodepth = 1的测试结果:

 测出的IOPS 230, 每个IO请求的平均响应时间,大约是4.3ms,95%的IO请求的响应时间是小于等于 9.920 ms,硬盘的利用率已经达到了98.58%。

 iodepth = 4 的测试结果:

 我们发现这次测试的IOPS没有提高,反而IO平均响应时间变大了,是17ms。

  为什么这里提高队列深度没有作用呢,原因当队列深度为1时,硬盘的利用率已经达到了98%,说明硬盘已经没有多少空闲时间可以压榨了。而且响应时间为 4ms。 对于SATA硬盘,当增加队列深度时,并不会增加IOPS,只会增加响应时间。这是因为硬盘只有一个磁头,并行度是1, 所以当IO请求队列变长时,每个IO请求的等待时间都会变长,导致响应时间也变长。

云硬盘测试方法:

1、在Linux下,你可以使用FIO来测试

 4K随机写测试

 fio -ioengine=libaio -bs=4k -direct=1 -thread -rw=randwrite -size=100G -filename=/dev/vdb -name=”EBS 4KB randwrite test” -iodepth=32 -runtime=60

  4K随机读测试

 fio -ioengine=libaio -bs=4k -direct=1 -thread -rw=randread -size=100G -filename=/dev/vdb -name=”EBS 4KB randread test” -iodepth=8 -runtime=60

  512KB顺序写测试

 fio -ioengine=libaio -bs=512k -direct=1 -thread -rw=write -size=100G -filename=/dev/vdb -name=”EBS 512KB seqwrite test” -iodepth=64 -runtime=60

2、在Windows下测试云硬盘,使用IOMeter测试磁盘的性能

操作系统:Window Server 2012 R2 64

CPU: 4 

Memory: 8GB 

云硬盘大小: 1TB 

当你把云硬盘挂载到Windows主机之后,你还需要在windows操作系统里面设置硬盘为联机状态。  

4K随机写测试 

打开IOMeter(你需要先下载),你会看到IOMeter的主界面。在右边,你会发现4个worker(数量和CPU个数相同),因为我们现在只需1个worker,所以你需要把其他3个worker移除掉。 

现在让我们来测试硬盘的4K随机写,我们选择好硬盘(Red Hat VirtIO 0001),设置寻址空间(Maximum Disk Size)为50GB(每个硬盘扇区大小是512B,所以一共是 50*1024*1024*1024/512 = 104857600),设置队列深度(Outstanding I/Os)为64。

然后在测试集中选择”4KiB ALIGNED; 0% Read; 100% random(4KB对齐,100%随机写操作)“ 测试

然后设置测试时间,我们设置测试时长为60秒,测试之前的预热时间为10秒(IOMeter会发起负载,但是不统计这段时间的结果)。 

在最后测试之前,你可以设置查看实时结果,设置实时结果的更新频率是5秒钟。最后点击绿色旗子开始测试。 

在测试过程中,我们可以看到实时的测试结果,当前的IOPS是6042,平均IO请求响应时间是10.56ms,这个测试还需要跑38秒,这个测试轮回只有这个测试。 

我们可以看到IOMeter自动化程度很高,极大解放测试人员的劳动力,而且可以导出CSV格式的测试结果。

 

作者:
来源:
关键词:
[创新地理知识·共享地理价值]
服务热线